3月4日,信息工程学院于致理楼525会议室顺利召开“超星学习通平台操作实践与教学应用”专题会议,会议由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副主任张少华主讲,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全体专任教师参会。会议聚焦平台基础功能实操与AI技术融合应用,通过“讲解+演示+互动”的形式,助力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。
基础赋能:从账号激活到课程建设全流程指导
会上,张少华老师围绕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核心功能展开系统讲解。他首先针对新教师需求,分步骤演示了四大基础操作:
1.账号激活与权限配置:指导教师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激活账号,绑定课程教学权限。
2.教学班级创建与管理:演示如何一键生成班级二维码、分享邀请码,实现学生快速入班。
3.课程信息标准化设置:详解教学门户中课程信息、教学资源及资源开放时间等模块的规范化配置。
4.学生端操作指引:梳理学生通过扫码、搜索课程代码、教师邀请等多元方式加入课程的路径。
张老师强调:“规范化的课程架构是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的前提,教师需筑牢数字化教学‘地基’。”
场景演练:资源发布与作业管理实操演示
在实操演示环节,张老师以《数字电子技术》课程为例,现场模拟教学全流程:
1.资源动态管理:在班级群中上传课件、电子教材、实验指导书,并设置“分组可见”权限。
2.作业智能创建:利用平台模板一键生成课程作业文档,支持代码附件提交、查重与自动批改。
3.即时互动反馈:发起“课堂活动”中的限时练习题,实时查看学生作答统计图并针对性讲解。
参会教师同步通过手机端学习通跟随操作,现场完成“创建课程-上传资源-发布作业”全流程任务,实现“边学边练,即学即用”。
AI赋能:智能助教开启教学新体验
聚焦超星学习通最新上线的AI助教功能。张少华老师通过案例演示,展现AI如何助力教学增效:
1.智能问答与辅导:教师可预设学科知识库,学生通过“@AI助教”即时提问,系统结合课程上下文生成精准解答。
2.多模型灵活调用:根据教学场景需求,选择“知识点解析”“错因诊断”“编程纠错”等专用模型,实现个性化辅助。
3.学情智能分析:AI自动生成学生提问热点图谱,帮助教师定位教学难点,动态优化教学内容。
“AI不是替代教师,而是让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,更聚焦创造性教学设计。”张少华老师总结道。
共话发展:技术驱动教学范式革新
教师们还围绕学习通的应用价值展开热议,讨论了关于建设AI教学案例库、强化过程性评价等问题。
本次会议有利于推动我院教学数字化转型与教学模式创新,提升了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。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与AI技术的融合,实现了我院教学流程优化、教学质量提升,促进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,为学院教学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。